二级学科名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级学科代码: 1201z2
所属一级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学科简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决策理论及其应用、信息管理与知识工程、现代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智能信息处理等。本学科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开发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以及其它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咨询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
1.具有对企事业单位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具有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系统评价的能力;
3. 具有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结合深入研究港航交通领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复杂问题的能力;
4. 在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方面具备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掌握其科学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生导师 |
智能决策理论及应用 | 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港航物流系统优化方法及应用等 | |
信息管理与知识工程 | 智能决策系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数据库、商务智能、知识管理等 | |
现代信息系统 | 基于Web网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协同管理与计算、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系统架构及开发方法等 | |
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 信息采集与传输、电子标签与信息系统应用、航运物流智能信息处理、航运物流远程监控、航运安全信息感知与处理等 |
(四)课程设置
遵照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设定的四个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结构的建立,其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单位 | 任课教师 | 拟定任课教师 |
学位课(修16学分) |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36 | 2 | 一 | 文理学院 | ||
公共英语 | 72 | 2 | 一 | 外语学院 | |||
博弈论 | 54 | 3 | 一 | 文理学院 | |||
泛函分析 | 54 | 3 | 一 | 文理学院 | |||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王晓峰 | ||
信息系统前沿 | 36 | 2 | 一 | 信息工程学院 | 刘广钟 | 徐明 | |
知识管理与工程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高茂庭 | ||
非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 | 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刘广钟 | 徐明 |
神经信息管理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曾卫明 | ||
项目管理与分析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任洪敏 | 王未央 | |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王晓峰 | ||
高级软件工程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任洪敏 | ||
网络信息安全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韩德志 | 毕坤 | |
大数据存储技术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韩德志 | 毕坤 | |
管理数学基础 | 36 | 2 | 一 | 信息工程学院 | 杨智应 | 陈磊 | |
机器学习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王晓峰 | ||
智能信息处理专题 | 36 | 2 | 二 | 信息工程学院 | 谢宏 | ||
其他必修 环节 | 学术活动与专题讨论会 | 8次 | 导师 | ||||
文献综述 | 2次 | 导师 | |||||
学术报告 | 3次 | 导师 | |||||
资格考试 | 第3学期 | 分委会 | |||||
中期考核 | 第3学期末 | ||||||
科学研究 | 参与导师组的科研课题 | ||||||
学位论文 | 第3-6学期 | ||||||
方案执笔人:刘广钟 学院主管院长:刘广钟 分委会主席:王晓峰 |
(五) 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2年。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4年半或5年,课程学习不多于2年,论文工作不少于2.5年。
(六)学分要求
博士生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其中学位课为1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并完成“学术活动与专题讨论会”8次,“文献综述”2次,“学术报告”3次,第3学期完成资格考试与中期考核等环节。
硕博连读生总学分不少于48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22学分,以及其它的学术环节。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博士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中期考核,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其要求如下。最终的学位论文必须“双盲”送检。
1、发表论文
答辩前(指在学期间)须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上发表三篇以上(含三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的核心期刊》上,期刊目录可从学位中心网页查阅(网址http://www.cdgdc.edu.cn)。
论文发表必须是第一作者(如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可为第二作者)。
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学术论文,不能是会议综述、书评等介绍性文章。论文作者单位必须是上海海事大学,身份为博士研究生。
2、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要求以公开答辩的形式向评审组报告并接受质疑,从选题的创新性、理论性、工程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实施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学位论文工作的起始时间从论文开题时计算。博士生开题报告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博士生,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学位论文题目(定义、内涵);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沿的主要问题;选题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和预期目标;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学位论文工作的初步计划和步骤。博士生开题报告不得少于1万字。
开题报告由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或系主任负责并主持,在本学科或本单位(学院、系、所)一定范围的教师和研究生中进行报告和评议,并由5人以上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能否通过开题报告作出决定。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须经修改,在1~2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
3、论文预审和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后,可以申请博士论文答辩。在进行答辩前,须通过论文预审。
博士生的预审和预答辩由学位评定分委会或学院组织进行,同时应充分发挥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的作用。
预审和预答辩的基本内容是:在总体上对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的要求进行评定,具体包括:论文已达到的学术水平(哪些是创新性成果)、具有何种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所引文献资料和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等。学位评定分委会或学院(系、部)对毕业研究生可否如期答辩作出决定,并办理相应的手续。
4、论文评阅
预审和预答辩通过后,应由导师审阅并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经导师同意后方可付印。博士学位论文除由导师审阅外,还应聘请七名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评阅,评阅人应是本学科的博导、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本单位评阅人不超过2人,外单位评阅人应考虑地区的分布。
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一律由研究生部选送至少七名校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其中校外专家必须有五名以上。所有评阅结果均直接寄至或密封送达研究生部。
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对论文可否提交答辩,是否达到该生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提出明确的意见。如有二位评阅人认为该论文未达到博士学位要求水平时,不能组织答辩。
5、申请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课程考试和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评阅后可向导师提出答辩申请。导师接到申请后,应尽快审查其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审阅学位论文,写出详细思想品德、学风、纪律等方面的综合评语。经导师审查同意,系、部主任审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部学位办,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八)本学科专业文献阅读的主要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和期刊名称 | 作者和出版单位 | 备注 |
1 |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 美国 | |
2 | ACM TRANSAC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 美国 | |
3 |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 美国 | |
4 | 系统工程学报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 |
5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 |
6 | 系统工程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 |
7 |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上海交通大学 | |
8 | 管理科学学报 | 管理科学部 | |
9 | 管理工程学报 | 浙江大学 | |
10 | Management Science | 美国 | |
11 | 软件学报 | 中国科学院软件所 | |
12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 美国 | |
13 |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 美国 | |
14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台湾 | |
15 | INFORMATION SCIENCES | 美国 | |
16 |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美国 | |
17 | 信息与控制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 |
18 | 控制与决策 | 东北大学 | |
19 | 运筹学 | 清华大学 | |
20 |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 中科院沈阳计算所 | |
说 明 | 文献阅读: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结合导师的科研和自己的论文选题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资料,掌握学科发展的研究前沿。 |
(九)本学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学科在课程学习阶段,侧重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拓宽知识面,充实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基础。举办科研与创新方法讲座,使研究生掌握科研和创新的特点,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其创新经历和科研体会等方式,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内核。在科研论文阶段,侧重于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是完成研究生课题的关键阶段,因此请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创新性论证,由专家组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瞻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保证学位论文有一个创新性的高起点。
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举办专题讨论、撰写论文等。这些环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强化训练。因此,本学科明确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听学术报告及参加专题讨论的次数及阅读专业文献的数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