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编码理论视角下的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新范式
地点:教学楼A区503,时间:5月10日,13:30-15:00
讲座简介:拜占庭容错(BFT)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构建的基础性组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分布式账本、金融交易和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在网络受限、节点恶意行为频发、同步条件弱化的现实背景下,BFT协议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在安全性、性能与理论基础上实现突破。本次讲座特邀三位专家,围绕基于编码技术的同步BFT优化、面向实用部署的鲁棒增强机制,以及基于信息论的新兴协议范式,分享其在拜占庭容错共识研究中的前沿成果。
首先介绍同步BFT协议Hamster。Hamster是首个将编码技术系统性引入同步BFT领域的协议,通过纠删码等机制实现批量数据处理,有效将通信复杂度从二次降至近线性。在65节点规模下,其吞吐量相较于Sync HotStuff提升逾10倍。此外,Hamster创新性地引入“Follow阶段”,在保持系统一致性的同时显著降低对严格同步假设的依赖,使协议可适配于移动迟缓与网络波动场景。
其次,关注半同步BFT协议在面对恶意节点干扰、链路不稳定等条件下的部署效率及安全衍生问题。通过回顾现有部分拜占庭协议的性能特点,分析其在恶意节点干扰、带宽抖动等环境下的表现瓶颈,提出一项新型协议设计Imitator,引入公共存储池,提升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吞吐稳定性与攻击抵抗能力。
最后,探讨基于信息论的新型拜占庭容错协议设计思路,从编码和不可区分性的角度,解释了在给定概率分布下的最大共识信息量。
本次讲座面向对区块链系统、分布式系统与编码信息理论感兴趣的师生开放,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的发展方向。
专家介绍:
付希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深圳)-树轮零知识证明联合实验室主任,“鹏城孔雀”特聘人才。2011年和2018年分别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和计算机系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密码与编码理论、区块链。在CRYPTO、TIT、TIFS、ISIT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和期刊的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9项。
李墨,本科毕业于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现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TIFS, ESORICS,TDSC,ISIT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曾庆明,分别于2022年6月与2025年1月获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学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计算机技术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在TIFS、ESORICS发表论文,现就职于百度集团安全部安全BP组,担任算法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