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介绍

学位点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本学科硕士点是计算机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人工智能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1990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一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3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2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名、上海东方学者1名、硕士生导师30余人。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姜胜明教授、刘广钟教授、高茂庭教授、周日贵教授、曾卫明教授、王军教授、杨智应教授、韩德志教授、刘晋教授、徐明教授、魏立斐教授、李朝锋教授等人,拥有依托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智能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中心,设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航运信息智能处理实验室、脑机智能计算与应用实验室、机器人运动智能控制与计算机视觉问答实验室,以及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安恒智慧城市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和寒武纪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

本学科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成果丰硕。近3年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项,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10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

 

计算机技术专业简介

“计算机技术”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旨在培养能把计算机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各种应用技术以及工程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

本学位点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下设4个研究方向,于2002年开始招生,主要为港口、航运、物流及其它应用领域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3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1名,上海东方学者1名。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姜胜明、周日贵、曾卫明、刘广钟、高茂庭、韩德志、刘晋等教授,并拥有一批掌握最新计算机技术、编程经验丰富、善于解决应用问题的企业导师。现有校内实验室和研究所9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2个。

本学科研究领域广泛, 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多数论文SCI、EI、ISTP收录。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近十项,项目研究经费四千多万元。

 

人工智能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学位点旨在培养能把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语音识别、机器人等领域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理论、各种应用技术以及工程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学位点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下设3个研究方向,于2022年开始招生,为航运物流领域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理论以及系统开发与设计、工程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1名,上海东方学者1名。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周日贵、曾卫明、韩德志、刘晋等教授,并拥有一批掌握最新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编程经验丰富、善于解决应用问题的企业导师。现有校内实验室和研究所9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2个。

本学科研究领域广泛, 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多数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近十项项目研究经费四千多万元。

 

软件工程专业简介

软件工程学科主要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等为基础,研究运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系统的新兴交叉学科。本学科面向软件产业发展需要,注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与工程型软件开发与管理人才。

本学位点隶属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方向,于2011年开始招生。本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3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 入选上海千人计划1名,上海东方学者1名。主要学科带头人有姜胜明教授、周日贵教授、王晓峰教授、韩德志教授、刘晋教授、杨智应教授、曾卫明教授、高茂庭教授等人。并拥有工程经验丰富的资深企业导师及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2个,现有校内实验室和研究所9个。

本学科研究领域广泛, 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多数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创新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近十项,项目研究经费四千多万元。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海事、海洋、航运、港航物流相关领域的从事开发设计、理论研究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信息与通信工程包含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硕士学位点,是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5G/6G技术)、多媒体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网设计与管理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和方法在国防、交通运输、港口海洋、生物、航空航天、信息对抗等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学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及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目前拥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5名,硕士导师28人,具备博士学位人员38名,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41人。包括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术)带头人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1人,上海市启明星学者1人,晨光学者1人。拥有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等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设有智能海事通信网络与信息感知技术实验室、海事无线通信与水声通信实验室、通信与测控工程技术研究所、机器视觉实验室等研究性科研基地。

 

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兴起,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和对通信人才培养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通信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信工程专业是应用领域广泛,发展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本专业密切结合上海海事大学的港口、航运行业特色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优势,以当前电子与通信信息核心技术研究与建设为专业应用背景,开展港口航运智能信息处理与水下机器人,船舶通信、无线传感网络、港口无线通信与测控技术、导航与图象处理、交通安全、电子与通信产品开发、生物信号处理技术及在海员特定群体中的特色研究等。本学科设有应用电子研究所、通信与测控工程技术研究所、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等研究性科研基地。

本专业有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讲师4名。具备博士学位人员19名,包括上海市曙光学者1名、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1名。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委、交通部科技专项课题、上海市教委科技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近80余项,科研经费接近2000余万,其中纵向科研经费达500余万;近五年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审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软件著作权10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被同行他引近500篇次。

本专业拥有两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联合设有多个实习基地,并聘请企事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并在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专业实践和双导师负责制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细致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

 

新一代电子信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简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与通信产品已深入工业、国防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使得世界科技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发展最快的热点学科之一,不仅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而且有极强的应用背景。本专业密切结合上海海事大学的港口、航运行业特色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优势,以当前电子与通信信息核心技术研究与建设为专业应用背景,开展港口航运智能信息处理与水下机器人,船舶通信、无线传感网络、港口无线通信与测控技术、导航与图象处理、交通安全、电子与通信产品开发、生物信号处理技术及在海员特定群体中的特色研究等。本专业设有应用电子研究所、通信与测控工程技术研究所、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等研究性科研基地。

本专业有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讲师4名。具备博士学位人员19名,包括上海市曙光学者”1名、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1名。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委、交通部科技专项课题、上海市教委科技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近80余项,科研经费接近2000余万,其中纵向科研经费达500余万;近五年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审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软件著作权10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被同行他引近500篇次。

本专业拥有两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联合设有多个实习基地,并聘请企事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并在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专业实践和双导师负责制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细致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


返回原图
/